土地鹽堿化又稱土壤鹽漬化,它是土壤或地殼表層巖土中因大量鹽分積聚,形成鹽漬土(鹽堿土)的現象或過程,分為原生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。土壤鹽漬化除分布在濱海和內陸盆地外,在一些農耕區,因灌溉方法不當,如咸水灌溉不合理,也會發生嚴重的次生鹽漬化。土壤鹽漬化所產生的危害稱為土壤鹽漬化災害,主要表現在破壞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,其次是產生鹽漬土工程地質災害。土壤鹽漬化是影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,已成為限制鹽漬區植被生長的關鍵因素,如何在鹽漬區進行大面積的土壤鹽漬化監測,然后進行防治與治理,已成為限制當地生態恢復的科學難題之一。
土壤鹽漬化影響因素
土壤鹽漬化是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三大主要障礙因素之一,鹽漬化土壤的形成是區域社會-經濟-環境系統綜合作用的產物,受到區域氣候、地質、水文地質、地形地貌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,自然變化和人為影響下的土壤鹽漬化過程更為復雜。大氣降水、蒸發及土地利用等是影響區域水鹽系統動態的主要環境因子,對土壤鹽漬化過程起控制作用。
土壤鹽漬化自然因素
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研究區的氣候條件、水文地質條件、包氣帶巖性及結構以及地形地貌、古氣候。包括:
(1)氣候條件:土壤鹽漬化過程是易溶鹽鹽分在土壤表層逐步積累的過程,地表蒸發、入滲過程是鹽分在土體中遷移運動的重要驅動力,直接控制著鹽分在土體中分布、存在狀態。因此本次研究中選取了與地表蒸發、入滲過程直接相關的降水和蒸發作為重要的參考因子。主要包括降雨量、降雨強度、蒸發量等。
(2)水文地質條件:水文地質條件是影響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因素,主要包括潛水埋藏深度、潛水溶解性總固體含量、地下水循環條件等。
(3)包氣帶巖性結構:主要包括母土質地、結構。土壤類型、質地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土壤水鹽運移,對土壤鹽漬化水平有一定的指示作用。
(4)地形地貌條件:地形地貌條件影響著地表水、地下水的徑流和排泄,而水的位移又和鹽分的運移密切相關,因而地形地貌條件又是鹽堿地形成的重要原因。鹽漬土所處地形多為低平地、局部洼地以及沿海低地,這是由于鹽分隨地面、地下徑流易從高處向低處匯集,使洼地成為水鹽匯集中心。但從小地形看,積鹽中心則在積水區的邊緣或局部高處,這是由于高處蒸發較快,鹽分隨毛管水由低處往高處遷移,使高處積鹽較重。此外,由于各種鹽分的溶解度不同,在不同地形區表現出土壤鹽分組成的地球化學分異,即由山麓平原、沖積平原到濱海平原,土壤和地下水的鹽分一般由重碳酸鹽、硫酸鹽逐漸過渡到氯化物。如河北山前沖洪積平原地面坡降大,一般不產生鹽堿地;中部沖積、湖積和東部海積平原地勢平坦,地表水、潛水的排泄以蒸發為主要形式,這為鹽分的運移提供了適宜的空間,最易導致鹽堿地的形成;湖泊洼淀、古河道的特殊地貌,由于蒸發量較大,鹽堿土重,也為形成鹽堿地提供了條件。
(5)古氣候:晚更新世以來的干旱、半干旱氣候使地下水長期蒸發濃縮,導致了鹽堿地的形成,多次海侵使古海水封存于地下,在濱海地區形成厚度大、溶解性總固體高的咸水體,而且沉積物也含高鹽分,致使濱海地區鹽堿地分布廣,程度重,并形成大片鹽堿地。據了解晚更新世以來,渤海灣西岸發生多次大規模海侵海退地質事件,在地層的沉積特征上,整體表現為海相層與陸相層交替或過渡相交疊,因此濱海地區土壤鹽堿地具有歷史原因。
下一篇:土壤檢測指標有哪些